廈門金屬加工油在使用過程中,普遍出現“燒手”問題的原因是(過敏體質除外):
1.在加工油配方系統中大量使用氯化石蠟;
2.采用酸洗基礎油;
3.為了調節粘度,將大量的低粘度非標油混兌在基礎油中,如白礦油、黃礦油;
若為后兩種情況,解決問題的對策比較簡單,只需更換相應的基礎油。
用于調和加工油,除使用硫化添加劑外,一般還會使用氯化石蠟(除國際無鹵HalogenFree、SGS)以外的特殊標準和要求外,優點是:硫、氯復配可有效提高石油產品的PB值、PD值;缺點是:氯化石蠟極壓性呈現的同時,腐蝕性開始出現,銹蝕、“燒手”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。
調油工程師原先的做法是直接加入防銹劑,或者采用酸堿中和原則添加高堿值磺酸鹽等,然后再進行50℃或150℃鋼片腐蝕試驗,如果鋼片不生銹或變色,則認為其鋼腐合格,但實際使用效果并不理想,“燒手”現象仍然存在;有的油品供應商干脆直接給建議終端用戶的員工使用,認為鋼腐合格,但實際使用效果不理想,“燒手”現象仍然存在;
此外,在生產加工過程中,操作人員應穿戴“化學性手套”(即能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層的硅油,避免加工油直接與皮膚接觸),既不影響生產,又不存在安全隱患,還能有效保護皮膚健康。
對于由石油產品引起的環境污染,只要按照有關法律、相關標準的規定,避免使用違禁化學品,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。